精益副业-03-优选资产
base
5w: what when where why who
2H: how(如何做?资源?)? how much(做到什么程度?)
付费视频课
总体来讲,付费视频课是一个中等投入,然后产出极高的副业。
低投入 ★
前期需要做一些课程内容的准备;后期你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录音还需要购买硬件。
大部分的程序员并没有视频剪辑技能,所以这里有学习成本。
硬件的话倒不算贵,便宜点的不到一千就能搞定。但是这是在我们赚到钱之前就要投入进去的。
高产出 ★★★★★
从产出上来讲,课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类。中国人有良好的为教育花钱的传统,大部分的用户都愿意为好的课程花钱。
一些优质的、上百节的大课可以卖到几千甚至几万。相比其他的副业,它的产出是非常高的。
可持续性 ★★
我们是做技术类的课程。技术内容本身的变更是非常快的,除非我们做一些非常经典的基础课,比如说计算机原理、算法等等。
如果是跟语言、框架、实战相关的各种前沿课程,大概半年到一年就需要更新一次。
如果我们使用屏幕录制方式来制作课程,在修改的时候,很可能需要重录相当部分,修改起来成本很高。
低风险 ★★
风险不低。如果做的课程比较长,比如几十上百集的大课,用业余时间来做可能会花上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有时候做完技术都更新了。如果最终卖不出去的话,损失是很大的。
低门槛 ★★★
门槛不算高也不算低。如果经常在公司里面给团队做分享的话,那对你来讲这个门槛就很低。
如果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在做技术的话,可能就需要去练习一下怎么讲课。
因为我们最终是可以通过剪辑来进行调整的,所以也只是一个时间投入上的问题。
讲得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哪一句讲错了,就重新再讲。所以它本身的硬性门槛并不高。
关于风险和维护成本这两点,其实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我们会在后续用专门的章节来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
付费专栏
付费专栏就是付费的系列文章,绝大部分是技术教程,也有一些面向程序员的「心灵鸡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传统出版的网络化。
对于技术内容来说,传统的纸书出版方式有一些明显的缺点。
比如,不是彩页的话代码不能高亮,彩页的话书又特别贵。书里的代码也不能边看边调试。纸书的出品周期也较长,更新也慢,一些最新的技术会有一个较长的空白期。
而在线的付费专栏恰恰可以解决掉这些问题:它基于浏览器,自然可以通过 JS 来进行代码高亮;内容可以在线修改,几乎可以实时生效;做得细的技术专栏往往还内嵌了基于浏览器的调试环境,可以做到边学边练。
再加上原来技术博客的群众基础很好,于是技术平台和社区纷纷添加了付费专栏功能。
这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应该算掘金的小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付费专栏作为副业资产的各项评分。
低投入 ★★★
从投入上来讲,文字专栏比视频课程投入要低很多。但是技术内容比起其他文章的写作来讲,需要有技术实践作为基础,经常还要嵌入代码,调整格式,投入相对要高些。
高产出 ★★★
文字专栏的售价普遍比视频课程要低,像掘金小册的话,一般就在20~30块钱之间,还经常打折促销。
可持续性 ★★★
前面已经说过,技术内容一般更新频次高。但是图文专栏的更新成本很低,只需要编辑文字、加入新的内容就好,不需要像视频那样重新录制和剪辑。
低风险 ★★★★
文章的创作成本很低,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发布短文来测试主题是否受欢迎,在确认后再开始系列文章的书写。
低门槛 ★★★★★
只要会写文章,就可以做付费专栏。
付费社群
所谓付费社群就是指一些收费的微信群,QQ群或者付费可见的信息流、圈子类产品。
之所以把付费社群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它更偏重于销售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一种人脉关系、社区氛围或者互动型的服务。
像付费课程,通常是类似于出版。我提供内容,你来进行学习。通过文章评论和回复进行互动,时效性和效率比较低。
而在付费社群里边,大家互动起来会比较方便。比如在群里,你一句我一语很快就可以讨论起来。所以,付费课程和付费社群其实是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产品。
我们可以把付费课程放到课程平台,然后把实时的学员答疑或者其他服务,再做成付费社群。
低投入 ★★★★
付费社群的投入是非常低的。如果我们要做课程的话,需要累积相当多的内容。但是付费社群它卖的不是内容本身,所以即使它没有内容,也可以立刻进行销售。
而且因为社群的互动环境在形式上比较随意,有个什么想法随时发一段文字或者几张照片都可以,内容创作的成本很低。
高产出 ★★★
产出方面就要看具体销售的是什么东西。氛围和讨论环境本身,通常不会特别值钱。但是如果能利用起来,价值就会非常高。比如用付费社群来做中高端猎头服务。
可持续性 ★
需要持续不断的有内容更新。当然也可以引导其他用户贡献内容。如果一段时间没有内容和话题,就很难维持社群的活跃,氛围会随着时间慢慢变冷,严重影响第二年的续费。
低风险 ★★★★★
没什么特别的风险。
低门槛 ★★★★★
会建群会聊天就可以开始。
图书出版
如果把电子书也算进来,目前可以分发图书的方式大概有三类。
第一类是自己独立撰写图书,并生成 PDF 等电子书格式通过自己的渠道进行销售。这种更类似于数字商品售卖,所以并不包含在本节图书出版中。
第二类是通过出版商单独发行电子版。因为电子书不需要印刷,所以比起纸版图书门槛更低一些。我之前用 BookDNA 出版过电子书,只需要将书提交给他们,就可以上架到亚马逊、苹果、京东、多看等多个平台。收入他们会代收,按分成结算回来。
第三类就是通过出版社出纸书,有时候也会同时把电子书版权签下来。一般纸版的门槛会高一些,需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完成度已经较高的书稿作为参考。
低投入 ★
图书出版的投入非常大。一般至少需要花费3到6个月来编写初稿,加上审校印刷等环节,最后出版可能还需要花上半年,整个周期很长。
基于现有的内容,比如课程、文章整理创作书稿投入会相对较低,但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高产出 ★★★
产出要把物质回报和非物质回报分开来看。
通过 BookDNA 等出版社专门出版电子书,可以按图书销售收入获得分成,大概在 70% ,还算不错。如果是纸版书,一般版税就只有 8%~15%,整体收入相当有限。
但纸版书对个人品牌提升的效果明显,而且可以通过线下书店等渠道获得读者,所以在非物质回报上比较高。
可持续性 ★★★★
图书的更新频次都很低,一般只有销售得不错,才会在再版时进行修订。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的可持续性还算不错。
低风险 ★★★★
主要还是时间投入,没有太多额外的风险。因为我们主要是出版技术书籍,内容方面的风险也非常小。
低门槛 ★
不管是电子版还是纸版,都要经过图书编辑审核,通过以后才能出版。
尤其是纸书,要考虑至少收回印刷成本,所以门槛还是很高的。
如果在 GitHub 或者其他地方有发布电子书,且有较好的反馈,那么纸版的出版谈起来门槛就会低很多。
卖 APP
对于我们绝大部分程序员来讲,开发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都比较擅长。但是在做副业的时候,我们还不可避免地需要把自己的软件卖出去。而销售往往是我们的弱项,有没有一个办法让我们可以避免它呢?
答案就是应用商店。早期的应用商店是一个非常好的入口,它会分门别类的将软件陈列在上面,有需求的用户会通过分类浏览或者搜索查询的方式来安装或者购买。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应用商店里边的软件已经越来越多,各种需求被满足得也越来越充分。
现在大部分的应用商店已经是红海市场,也就意味着说,即使你在应用商店上架了软件,也不等于其他的用户有机会看见它,因为软件实在是太太太多了。
所以,我们需要想办法在应用市场的应用海洋中获取流量。一般来讲免费获得流量的途径有两个。
关键字搜索
一个是通过关键字搜索。一般应用商店都会有搜索入口,用户输入关键字,商店则会列出匹配的应用列表。如果我们指定的关键字被搜得更多,那就更容易覆盖到更多的人群。
编辑推荐
另外一个途径是编辑推荐。一些看起来有创意、格调比较高的APP更容易被推荐。而同样功能但是界面不好看的应用,则很难被推荐。所以界面设计不光是用户体验的问题,甚至还直接影响我们的获客。
虽然现在应用市场很多,但是有强用户付费习惯的国内市场,其实也就是苹果商店,所以我们如果以挣钱为主要目标的话,就应该优先考虑苹果商店这个市场。Google 在国内没有商店业务,如果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业务,可以上 Google Play。
下边来看看评分项。
低投入 ★★★
从投入上来说,如果你本身不是 iOS 开发者,又没有苹果电脑,那么可能需要为 iOS APP 开发购买一些硬件,同时苹果开发者还有一个至少 699 的开发者年费。
高产出 ★★★★
一旦进入市场某个分类排行前列,可以获得的流量还是很多的。
可持续性 ★★★
需要跟上操作系统的更新升级。应用市场会定期下架一些 SDK 版本过低的APP。大部分时候只重新编译就好了,但如果使用的一些库出现了兼容性问题,那么就需要有大量的维护工作了。
低风险 ★★★★
软件应用商店托管,数据同步可以用 iCloud 等,没什么特别风险。
低门槛 ★★★
对移动客户端的开发者来讲,基本上没有门槛。其他开发者要进入这个市场,需要学习移动开发技能。当然也有桌面应用市场,但数据比移动市场差很多。
自有产品和服务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程序员的专业领域 —— 通过开发自有的产品和服务、作为 side project 运营来变现。
需求的发现
首先要说的是很多同学都很困扰的问题。
我以前以为最困扰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个项目,但后来发现还有一个同样甚至更为困扰大家的问题,那就是有了时间以后,不知道做什么。
通常来讲,解决方案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发现原生需求;另一种是通过观察分析和阅读报告来发现。
原生需求
最靠谱的方式就是,留意那些我们自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扰,然后为它去做解决方案,最后把这个解决方案做成产品,出售给有同样需求的人。
这种需求叫做原生需求,不是我们因为有了某个技术而幻想出来的应用场景。原生需求不是等我我们去寻找,而是它会主动找到我们。这种需求非常真实可靠。
但有一个问题,我们程序员相对于整个大众来讲,其实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人群。这个人群有一些独特的文化、行为和思考方式。所以程序员遇到的原生需求,很可能只适合程序员人群,而不适合其他更为大众的市场。这就让它的目标市场比较小。
而程序员又是一个动手能力非常强、开源文化深入骨髓的群体,绝大部分的解决方案都能找到开源项目,或者改几行代码就能实现了。一些大公司还时不时的开源一堆非常强悍的工具,所以面向这个群体的免费或开源工具很受欢迎,但收费工具却是非常难做的。
反而是如果你在非专业领域有一些更为大众的兴趣爱好,从那些方面来发现需求的话,难度就会下降很多。
需求的验证
另外要重复强调的就是,需求的验证不能以口头承诺甚至免费用户来验。做需求分析的时候你去问,很多都会说我觉得这个东西挺好的。但你让他们付钱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大家可以回想下自己在过去一年里边,为哪些软件或服务支付超过 100 元人民币。我之前发过一篇微博问我的粉丝(大部分是程序员),后来发现绝大部分都是一些资源型的服务,比如视频会员、云主机、网课、网盘;软件就非常少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从更广泛的人群里去发掘更值钱的需求来做。
降低起始难度
上边并不是说程序员人群的需求不能做,而是说难度比较高。
作为副业,我们投入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上来就是玩 Hard 模式,失败的概率会非常高。如果经常失败的话,最后就变成一种习惯了,渐渐的,也就会不再想去做副业,甚至连创业的冲动也跟着没有了,这就非常可惜。
观察分析和阅读报告
另一个路径是观察分析那些已经在挣钱的应用,阅读它的用户评论,发现可以改良的点,制作更好的产品。
这个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所以也可以考虑直接购买一些分析报告。
这里的分析报告不是那种行业的通用报告,那是针对创业公司和大公司的,需要投入很多资源,以爆发式增长的方式去推动,并不适合副业。
最近在国外开始有一些专门针对副业和 Side project 的分析报告。他们收集整个市场的信息,然后针对大致一亿美金以下的细分市场做趋势分析。
这种市场一般冲着上市去的创业公司看不上,所以留下了比较大的市场空间。
我最近读过报告的有两家,一家是 Trends.vc,另一家是 SoftwareIdeas.io。
不过这两家本身也是初创或副业业务,不知道各位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否还在运营。这里最主要的还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
我们在做副业的时候,也需要慢慢来改变我们的一些习惯。
比如说对于程序员来讲,绝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可以自力更生的。
所有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不能自己做的,我们会找开源项目。
这样我们会更有安全感,做的事情也会更加靠谱。
但是我们在做商业的时候,尤其是在做副业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在价格适中、又有购买能力的情况下,更好的方式是通过购买而不是自己开发。